NEWS
时间:2021-09-20 15:45:20 来源: 作者:
“大地之书,不止于蓝”黔东南公共艺术行动19日在京启动。同日举行的“公共艺术与乡村振兴”论坛上,来自乡建、非遗、艺术、设计、文创等领域的专家一致认为,在乡村建设过程中,要始终怀着神圣、审慎的心态,谨防把乡村当成一个实验场。
中国美术学院美丽中国研究院副院长、艺文力创始人汪莎现场宣布黔东南公共艺术行动正式启动。
中国美术学院美丽中国研究院副院长、艺文力创始人汪莎发布黔东南公共艺术行动 兰红超 摄
谈及此次公共艺术行动的形式,她表示,“我们希望它最终是一个汇集个体和集体力量,同时具有影响力的一次乡村振兴的先锋实验,从我们能做什么到乡村需要什么,到我们能为乡村留下什么,变成这样不断追问自己的思考体系,我们也希望能够帮助政府来完成乡村振兴工作有效性的达成。聚焦在艺术助力产业发展、艺术助力文旅振兴等亟需解决的问题,能够用公共艺术的方向给予一些讨论、找到一些答案。”
具体到黔东南这一项目,该行动将首先从蓝染的产业出发,跨行业、跨圈层的内容进行整合,促进产业的永续发展;也希望能够从公共艺术的角度出发,挖掘城市乡村的故事和脉络,将作品融入城市乡村的不同空间,激活乡村、激发社会认同和情感共鸣,最终促进文旅的形成。
中央美术学院非遗中心教授、原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乔晓光 兰红超 摄
在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引领下,如何进行乡村建设,实现乡村的可持续发展是需要社会各界思考与参与的时代命题。基于对此命题的深度思考,贵州黔东南州榕江县政府邀请文化艺术界、社会创新企业等力量,进行一场以文化艺术振兴乡村的公共艺术行动,共同以艺术赋能乡村建设,“大地之书,不止于蓝”黔东南公共艺术行动便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
在随后的“公共艺术与乡村振兴”论坛上,中央美术学院非遗中心教授、原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乔晓光以《理解村庄——基于乡村田野调查与文化遗产主题艺术实践的思考》为题进行演讲。他谈到,今天的艺术乡建,年轻一代人的参与和以往知识分子最大的不同,在于他们带来了个体的情怀和审美经验,带来了对村庄学习的热情,同时也带来了许多现代化的理念与互联网时代的实践方式。年轻一代以“现代中国”的视角对“乡土中国”去寻找发现新的理解和新的发展可能,通过黔东南这样一个项目,我感受到近百年来乡村建设在进入一个新的转型阶段。
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副院长向勇 兰红超 摄
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副院长向勇从培育乡土美学、培育乡创的专门人才、培育乡建的社会组织和培育乡村品牌几个层面分享了其近些年从事乡村建设工作的几点经验。他强调乡建工作要秉承“以农为本、以人为本、以土为本”的思想和理念,怀着神圣之心走进乡村,中国的文化基因是以乡土为特色的,而对整个人类未来文明的发展而言,乡土依然是我们绕不开的存在。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副院长杨冬江认为,在城乡建设大发展的时期,乡村建设者在开展这一工作时,一定要更加理性和审慎。“我们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也介入过一些乡村的改造工作,包括新农村建设。我认为,文艺工作者在乡村建设里的角色首先要找好,乡村建设不应该成为艺术家的一个实验场或者是背景板。乡村改造确实需要更新、需要现代化,但是选择建筑师、选择设计师、选择艺术家的标准很重要,在乡村建设过程中,我们还是倾向于寻找那些比较注重传统、比较注重文脉的设计师,防止把乡村当成一个实验场。”
与会嘉宾合影 兰红超 摄
贵州省榕江县文体广电旅游局党组书记、局长杨琼介绍,作为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和贵州省十大林业县之一,榕江民族文化独特,民族风情原始古朴,有侗族大歌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侗族萨玛节、侗族琵琶歌等9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全国文化先进县,是中国侗族语音标准音所在地和贵州省优先旅游发展区。近年来,榕江探索出了一条推动蓝染全产业链发展之路,大力发展蓝染产业助推乡村振兴,将蓝染文化艺术周重点打造成为文化旅游产业活力品牌。今年10月中下旬,由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榕江县人民政府主办的中国榕江蓝染文化艺术周活动将在榕江举办。
本次论坛由中国网艺术中国与艺文力联合主办,来自乡建、非遗、艺术、设计、文创等领域的学者专家,围绕“公共艺术与乡村振兴”这一主题展开对话,以期为当下的乡村振兴实践带来更多经验与启迪。